愛鋒貝
標題:
手機行業(yè)利潤很大嗎,為什么這么多人進入這個行業(yè)?
[打印本頁]
作者:
皮光
時間:
2021-1-15 08:59
標題:
手機行業(yè)利潤很大嗎,為什么這么多人進入這個行業(yè)?
愛鋒貝-精選正品二手手機
手機行業(yè)利潤很大嗎,為什么這么多人進入這個行業(yè)?
愛鋒貝-優(yōu)品自營APP,精選優(yōu)質全新/二手手機,提供專業(yè)質檢報告,實物視頻,實物照片,健康情況,做到所見即所得,付款即發(fā)貨。以品牌化運營方式,提高品控與服務,為用戶提供省錢省心的購物體驗。正品二手iPhone,上愛鋒貝!
作者:
蒙面?zhèn)b客
時間:
2021-1-15 11:45
做過手機的人過來說幾句。。。
1)利潤大的手機風險也大,因為要做利潤高的機型一般都是高端機型,高端機型的研發(fā)成本高,對品牌的要求也高,如果研發(fā)實力不足的,供應商關系不鐵的,品牌影響力不夠的,做高端機型做不好,出貨量不夠的話成本很高,甚至沒人愿意給你做,后期存貨和退貨都會壓死你
2)利潤不高的機型,一般都是中低端,這個市場競爭相當慘烈。沒有品牌影響力的很難做。而且市場的時點容易踏不準。一旦有處理器或者屏幕大小上的風吹草動,一旦運營商發(fā)布的合約機跟你配置差不多,一點什么辣椒什么米的又出了新機器,你的貨很快賣不動,然后市場價瘋狂的降價,庫存的跌價很快就把前面的利潤吐出來并造成虧損
其實手機很多公司在做,成功的品牌就那幾個。還有很多品牌雖然出貨量大,但是背后血淋淋的虧?,F(xiàn)在很多其他領域的玩家涌入,一方面是看到小米和魅族的成功,一方面是互聯(lián)網(wǎng)營銷的日益成熟,廠家不需要再運營很重的線下渠道,也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去做線下品牌和營銷。但是畢竟手機依然是個很重的行業(yè),不熟悉供應鏈,硬件研發(fā),質量售后的玩家要進來,真的賺不到錢。
作者:
傲骨35
時間:
2021-1-15 13:26
謝 @大象小兵 邀。前些天很忙,一直沒有時間,我看了下部分朋友的回答,存在一些誤解,入行十幾年的手機行業(yè)老兵回答一下,也算是對自己思路再次梳理。
在大部分外行人眼中,手機行業(yè)門檻低、利潤高;加上風投鼓吹入口的概念,導致各行各業(yè)都涌入進來,似乎誰都可以在這里賺到錢。
但事實呢?
樂視一臺手機虧200,一年虧損100億;魅族錢荒一臺虧100,一年半虧損13億,錘子上半年就傳言倒閉了5次。
當然,也有賺錢的,華為、OPPO、vivo一臺大概能賺200;蘋果則是暴利,一臺賺3000,真要以為錢這么好賺,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在目前這個實業(yè)舉步維艱的大環(huán)境下,做實業(yè)很難,手機行業(yè)更是難上加難,我03年入行 ,8年前創(chuàng)立的AGM能在戶外細分市場有點成績,靠的是一步一步來的踏實勤奮少犯錯誤。
*手機行業(yè)利潤大嗎?
按照獲取利潤的來源將目前市面上的手機分成三類,產業(yè)巨頭、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品牌、細分市場垂直領域品牌(比如我們公司的AGM,主打戶外手機)。
產銷巨頭依賴產銷量獲取巨額利潤
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做的就是產銷模式,主要利潤點在于兩塊,一是靠銷售量,二就是入口。
銷售量好理解,賣一臺賺200,賣100萬臺就是2個億。蘋果2016年Q4財報中iPhone的銷量為4551萬臺,按照每臺3000元的利潤算,就是1300多億,而這僅僅只是一個季度的銷售利潤。
但在手機行業(yè),能靠銷售量賺到錢的,要不有很高的技術門檻,要不有較長時間的品牌積累。喬布斯76年就鼓搗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 Apple-I,只看到蘋果這幾年風生水起,沒看到蘋果公司在數(shù)碼產品行業(yè)40年的深耕。
當然,產銷利潤只是這些產品利潤中的一部分,有的人認為有了品牌和渠道就能進來玩,但最后往往要栽跟斗,比如格力。就像生一個孩子是很簡單,但是想把孩子養(yǎng)好就絕不簡單。
但更多人進入這個行業(yè)的原由在于行業(yè)鼓吹的:入口,互聯(lián)網(wǎng)品牌手機的玩法。
互聯(lián)網(wǎng)品牌手機的玩法在于利用流量分發(fā)與內置生態(tài)將用戶價值可持續(xù)變現(xiàn)。
典型的案例就是小米、魅族、樂視、錘子等,硬件虧錢也要做。
以小米為例,雷軍從創(chuàng)立小米伊始就宣傳自己做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
首先是節(jié)流層面:
第一,小米的硬件利潤確實很低甚至是處于虧損的一個狀態(tài)。在傳統(tǒng)的產品定價中,有近3~5成是分給通路者,也就是中間商。而小米是高度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的直接銷售,省下了許多渠道成本,所以它才能高配低價,讓對手直接懵逼,而在小米之前,史無前例。
第二,雷軍的營銷手段在業(yè)界首屈一指,小米每一代旗艦機種在剛上市時,成本的確是高出定價不少,
但是小米借由每年旗艦新品上市之初極少的出貨量來控制虧損,讓消費者對小米機的渴望加溫,屆時零組件成本已經降低、但售價不變,所以同一個機種只要能賣的越久,小米獲利空間就越大。有意思的是小米在巴西已經不賣手機了,因為巴西經濟太差,今天定價999,明天可能貨幣貶值到599。
其次是開源方面,小米雖然沒有在硬件上賺錢,但在軟件方面賺的盆滿缽滿。
互聯(lián)網(wǎng)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廣告、電商、游戲和增值服務這幾種。
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上,除了游戲是真正的利潤豐厚之外,廣告和電子商務都需要絕對的市場規(guī)模,才能取得不錯的回報,而增值服務,也是要遵循長尾效應。
這意味著,要想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利,你就不得不把產品的市場做的非常大。小米作為第一個吃互聯(lián)網(wǎng)螃蟹的人,無疑在這方面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
據(jù)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估計,小米2015年全年實際出貨量7100萬臺,占比5.12%,僅次于蘋果和三星。
而大部分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涌入這個行業(yè)的原因也是看上了手機行業(yè)的入口前景。小米之外的其他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品牌,各有盈虧,樂視、錘子就是明顯的虧損狀態(tài);但即使虧錢了也得做下去,入了坑想再跳出去就沒那么簡單了。
AGM、青橙、MANN、云狐等切入的是戶外市場細分領域,走的是傳統(tǒng)的產銷模式。
以我們AGM為例,借用老羅的一句話——考慮到我們是小廠商,所以沒有去市場的紅海中競爭,選擇了讓AGM從戶外手機這個細分市場切入,主打的就是戶外、三防、智能這些功能,而目前我們在戶外手機領域也擁有了幾十項技術專利。
從定位和產品的生產上就注定了我們的客戶人群只是很少一部分愛好戶外的人,所以我們AGM無法和產銷巨頭可以廣鋪線下渠道去搶占市場,也無法和小米一樣靠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賺錢。
但我們憑著十幾年的積累,足以在這一細分領域的品牌上站穩(wěn)跟腳,每臺手機也有一點點薄利,能夠自給自足,有足夠的資金和實力去開發(fā)更多的技術專利,服務好我們的目標用戶。目前來講,我們的利潤前景還可以,AGM今年也花了幾千萬,在規(guī)劃戶外手機的品牌路線,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再談談手機行業(yè)的供應鏈規(guī)則,搞得定供應商就有足夠的利潤空間。
對于供應商來說,蘋果、三星這種產業(yè)巨頭就是典型的苛求代表。
以蘋果為例,它們的要求非常高,由于蘋果產品線少到一張桌子就可以擺上所有產品,所以蘋果堅持對供應商往上審查三代的策略。例如你供應屏幕,屏幕的上游有是玻璃,玻璃的上游供應商是石英,蘋果一直嚴格審查三層。所以蘋果在全球供應鏈榜單里之前一直排名第一,現(xiàn)在干脆不參與排名直接進入神一級的公司了。
蘋果的東西哪怕只是一張傳單,也全部要做越南的工廠制作,之前去AppleStore看到蘋果傳單就是比別家的手感和質感好,后來才知道原來蘋果對品質控制太嚴格,中國Apple Store哪怕想做個傳單也得總部制作,因為只有越南工廠的紙張能滿足蘋果的要求。
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品牌面對供應商時是最悲催的,因為他們做的是入口,硬件虧錢,既要好材料,又開不起高價,所以只能在營銷噱頭上下功夫。
錘子為例,如果錘子公司的訂單和產業(yè)巨頭的訂單起沖突,供應商肯定會先將產業(yè)巨頭的訂單完成之后再來滿足錘子的訂單。產業(yè)鏈需要數(shù)量來維持生存,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細分市場的供應鏈競爭沒有主流市場那么激烈,而且AGM已經是全球最大的三防手機制造商,所以供應鏈是我當初有信心做AGM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AGM在供應鏈選擇方面一直很苛刻,只選擇最優(yōu)秀的合作伙伴,比如三星的Super AMOLED顯示屏,戶外可視;瑞典的fpc防水指紋識別;AAC box speaker等等。自己做的品牌肯定希望把供應鏈上最好的東西用上。
所以我們在簽合同的時候寧愿犧牲部分利潤,也一定會要求供應商保證材料的質量和數(shù)量給AGM做最好的產品保證。
總體來說,大品牌,高技術門檻有錢賺;小品牌,細分市場,前景仍然可觀;但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除了小米,大部分都過得很艱難。手機終歸是科技產品,把產品做好才是正道。
現(xiàn)在手機行業(yè)進入緩慢增長的時期,先別談多少利潤,我一直跟團隊講,能活下來才是關鍵。
哪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謝謝。
作者:
清晨陽光
時間:
2021-1-15 14:40
原本做手機的廠商,如摩托羅拉等,都沒啥錢賺了,這個行業(yè)競爭已經非常激烈。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上面一層,才會有這么多企業(yè)進入。注意,是上面一層,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帶來很大的附加值,而盡可能壓縮手機本身的制造成本。他們并不是手機廠商,而是來壓榨手機廠商的。
作者:
英-Elaine
時間:
2021-1-15 17:08
瀉藥
對于樓主的問題,我真心是不知道手機行業(yè)的利潤有多大,但是我知道按照小米1的賣法,賺錢是肯定的
至于為什么這么多廠商都要去做手機,實際上都是源自一個原因:渠道
中國企業(yè),一直很信奉『做渠道』,認為自己做了渠道,就比別人要高一層;仿佛只要是自己做了渠道,就能建立和蘋果相媲美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在智能手機這個層級,內置軟件和軟件生態(tài)圈就是企業(yè)眼中一條寬廣的渠道了。用戶在手機這個入口之后,有硬件分成(硬件和銷售價差價)、軟件收費分成(軟件市場一般按照3:7分成)、廣告分成(大部分廣告平臺都會按照一定比例抽成)、內置軟件分成(內置軟件收錢)、版權物分成(iOS的音樂,小米的主題,錘子的圖標)和用戶信息分成(用戶行為數(shù)據(jù),手機通訊錄,短信,瀏覽器記錄數(shù)據(jù)銷售)
當然上面列的還只是在手機這個入口之后,廠商分成的幾種模式,市場上存在著更多的,更難以現(xiàn)象的模式。說白了,你看到現(xiàn)在電腦那些收費或者免費模式,放到手機上都可以用,只不過這些模式的運營多了手機(系統(tǒng))提供商這個中間人
做了一部手機,賺錢的渠道這么多,心動了么?
心動不如行動,現(xiàn)在手機行業(yè)門檻越來越低,你就是直接上MTK方案都會有人買賬,大不了屌絲點便宜點賣唄,反正只要用戶入門,細水長流也是活法。
要是想要撈大筆,就像某公司一樣開發(fā)布會,請名人來看相聲,請水軍到處刷,再搞點冠冕堂皇的東西出來唬弄人,只要你唬著人了,做好數(shù)錢數(shù)到手軟的準備吧。對了,數(shù)到手軟時千萬要繼續(xù)裝窮,說自己做的是『屌絲經濟』,說不定到時候唬到國家了還能拿個科研經費消遣一把。
==========體內酒精含量:0.4%===========
說了點大白話,肯定有人不愛聽
那我乘機也炒作一把:不愛就滾,愛看不看
==========體內酒精含量>0.4%============
貌似黑了不少人……不會被干掉吧……
作者:
ha17706053907
時間:
2021-1-15 19:29
一.暫時假定你說的手機行業(yè)是指手機、而不包括移動終端上的軟服務
1.
市場容量
站在發(fā)達的美國、歐洲、日本和浮躁的中國來看,大部分用戶看到的是蘋果、三星的崛起和中高端市場的飽和,但從商人的角度看,包括東南來、非洲、大陸三四級城市,這些對手機的需求量還有很大的市場潛力,而且不是中高端手機市場,而是低端市場,就是幾十美元一部的手機(搶得快,還可以在早期賣得更貴,利潤空間更大),手機未來是個個人必需品,而且使用周期都是1.5-2.5年,按全球70億來算,有40億會選用這種手機、就是說,飽和市場 是每年消耗20億部手類型手機。2012年全球手機出貨總量還不及10億(注意,是總量)。這個數(shù)據(jù)在商家眼里,意味著還有很大市場空間。
2.
國內的優(yōu)勢:人才和技術
國內早期為MOTO、Nokia、三星、蘋果等手機廠商的代工,積累了大量的專業(yè)人才;同時從90年代的電子原件、再到MP3MP4、再到MTK平臺山寨機的橫行、以及國內魅族、OPPO、小米等品牌(包括早期的波導)的出現(xiàn),都為國內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和技術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大大降低了這個行業(yè)的門檻,讓有意向的老板們感覺到進入這個市場有如探囊取物、手到琴來。
3.
國內手機品牌為這個市場打個血路
在東南來、非洲、大陸三四級城市等手機市場上,早已有華為、中興、聯(lián)想在這個市場上撕開一個裂口,相信只要跟在這些人手機,再利用山寨優(yōu)勢,他們不相信打不開局面(或者分一點殘羹)。
4.
國內老板們的商業(yè)思路:做生不如做熟
這種思路的形成歷史原因展開來說就復雜了,這里只做為原因提起,不細分析。
5.
投資的壓力以及其他行業(yè)的不確定性(風險控制)
稍微有接觸過投資的人都知道一句話:社會上的錢太多了,都等著投資。這個從目前眾多的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就可略見一斑,這么多的錢拿在手里(不管是募來的錢、還是自己的錢),不投資出去,按目前中國的CPI 10%來算,1個億一年就虧了一千萬。他必須想辦法投資出去,做點事業(yè)。投資什么呢?國內到處都是紅海、一有一丁點藍海出現(xiàn),大量資本就涌進來。只要能看到一點市場,而且還有點把握的,進去圈個地再說。
二.從應用終端的角度看,主要是兩點:
1.短時間內,它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入口;
2.更長時間看,它是個人在線、娛樂的主要設置之一;
3.更長時間看,它是個人、家庭、辦公的主要設置之一。
這是手機成為地球人剛需的原因
三.從手機服務和運營的角度看:
包括
軟件內置、服務捆綁、手續(xù)服務
,這些的價值都非常高,能賺錢的機會非常多。
作者:
Wrysunny°
時間:
2021-1-15 20:06
做機十年以上回答一下……
1.手機作為商品有個特點:耐用品的價格,快消品的流速?,F(xiàn)在高端機動輒4K+,無論是上游供應商還是廠家抑或終端零售商利潤都不錯,三星蘋果還是能賣的飛起來,四千塊可以買一臺不錯的冰箱或者一般的電視了,有多少人會換電視和冰箱呢?但一年換個旗艦機的人滿街跑,可以想到蛋糕有多大了。
2.現(xiàn)在作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其實國內市場需求還是在增長的,五吋四核運營商都奔著600-去定制了,農村市場大有可為。有人問這個價錢硬件還有利潤嗎?負責的說,有,甚至399都有。之前上面已經回答過了,利潤的來源硬件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軟件預裝,話費分成,游戲收入等等。
3.物聯(lián)網(wǎng)是大勢所趨,手機作為目前看來最合適的終端聯(lián)接中心(必需品,便攜,處理能力強大,網(wǎng)絡連接等),是有野心影響人類生活方式的廠家們,比如蘋果,三星,小米,騰訊等等必爭之地。
基本就是以上三條了吧,手機打字太累……
作者:
恐怖天使
時間:
2021-1-15 21:44
家電業(yè)、消費電子行業(yè)整體因其充分競爭性,毛利水平是很低的,現(xiàn)在1999元買臺32寸液晶、洗衣機、空調、甚至筆記本電腦都能買到,但1999元的小米手機在行業(yè)內還是被認為“物美價廉”的,手機產品十分依賴規(guī)模效應,元件采購量超過一定數(shù)量級后(如20萬),成本攤薄后會快速下降,小米公司聲稱2012年納稅19億元,可見其利潤;而手機行業(yè)在中國門檻實際是很低的,聯(lián)發(fā)科、高通都有現(xiàn)成的全套智能手機設計方案,在深圳就可以完成全部硬件配套,眾多資本能不趨之若鶩?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IT大佬做手機,除了追逐利潤外,也有掌握互聯(lián)網(wǎng)入口的考慮,一個軟件或應用培養(yǎng)最初的100萬用戶是很難的,但通過做手機可以直接進行應用內置,這也是小米的米聊至今死而不僵的原因;
作者:
趙寶寶
時間:
2021-1-15 22:15
現(xiàn)在一臺能賺200算不錯的利潤了,不過有時候也有走運的時候 ,7月份的時候一個供應商倒閉了清倉的時候以比市場低600的價格處理了一批s7e.嗯,沒錯是600RMB,這算是今年唯一的撿漏了,利潤低是相對國內市場而言特別是蘋果三星之類的,藍綠大廠利潤空間其實挺不錯的,我現(xiàn)在也在轉型做外單了,現(xiàn)在的外單客戶就印度,孟加拉國,講點邊角的,印度客戶喜歡小米2S,要求單價控制在280以內的翻新機,收個大花機也要小100,換個屏幕85,電池10塊,后蓋和邊框還有其他的小配件算35,然后還要求配上盒子那些全套配件15,嗯,夾縫中的利潤,好在他要的多…
作者:
更好的以后
時間:
2021-1-15 23:39
手機行業(yè)2年多。簡單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簡單介紹下手機行業(yè):
首先是做芯片做平臺的IC廠商如MTK ,高通,展訊等等,然后是IDH手機方案設計公司如華勤、聞泰、銳嘉科、龍旗等等很多,主要賣PCBA板(手機主板),最后是手機終端廠商,手機終端廠商就太多了,大的中華酷聯(lián),小的歐博信、諾亞信等等 你前所未聞的,及各種山寨小廠商,主要提供手機自己品牌模具給手機方案公司。
一開始手機的行業(yè)很難進入,自從有了MTK平臺之后,手機門檻就越來越低了。在09 -10年之前做手機 那時候主要是功能機,利潤還是很可觀的。當時行情很好,各種山寨機,出口到中東非洲等,需求相當旺盛,手機成本很低,利潤空間大。行情好的時候普通員工的獎金發(fā)過12個月(聽之前的老大講過)。大家紛紛創(chuàng)業(yè),做手機主板設計,IDH手機公司數(shù)量頓時暴漲。上海幾家大的IDH 的老板大多數(shù)都是中興出來的,在03-04年紛紛建立自己的公司,到現(xiàn)在公司的規(guī)模在手機方案設計公司算中等規(guī)模的。其中小規(guī)模的手機方案公司不計其數(shù),每年都很多倒閉的。隨著手機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手機的成本越來越低,各個IDH想盡一切方法降低手機的成本(包括LCM CCM等物料)。當然那手機整機的利潤也就越來越低了。同時,國家對山寨手機的打壓越來越猛,手機行業(yè)已然變成了紅海。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比之前的火爆場面弱了很多。
就在這個時刻,智能機android開源平臺的興起,再加上蘋果IPHONE4的熱銷。各個手機廠商覺得機會來了,紛紛開始設計智能機主板,智能機在手機行業(yè)又刮起了一股強烈的旋風,其中android造就了三星、HTC 。隨著MTK第一款android智能機芯片6573的發(fā)布,憑著很好的性價比及低門檻,迅速打開了市場。各個手機方案公司的出貨量猛增,小賺了一筆。好景不長,博通,展訊,聯(lián)芯。英偉達等其他IC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android平臺。中華酷聯(lián)四大手機品牌瘋狂的推出各個系列的產品,搶占市場份額,并不斷的布局高端,中端,低端市場,占有了一線 2線 3線城市的市場。由于智能手機不僅僅打電話,發(fā)短信,而變成了一個移動多媒體。android智能系統(tǒng)加上牛X的硬件配置,極大提高了手機終端體驗。3G的普及,使智能手機上網(wǎng)更加順暢。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來了,各大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紛紛搶占流浪入口,開發(fā)應用程序,與手機廠商合入內置自己應用,或者推出自有品牌手機等等方式。
手機行業(yè)已經血流成河。但是即使這樣,公司有2個高層自己出去創(chuàng)業(yè)還是做手機主板。應該還是 有利潤的。
作者:
余生伴你
時間:
2021-1-16 00:52
1.產業(yè)鏈長且復雜,利潤不穩(wěn)定,風險大,做九款掙錢了一款壓庫存就搞死你 2.中國股市爛得一逼不也那么多人往里沖,說好聽點國內缺乏好的投資渠道,說難聽了都以為自己命好過別人。手機行業(yè)也一樣道理,何況個別老師還認為自己是轉世喬布斯
很奇怪,“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做OS做手機是為了搶互聯(lián)網(wǎng)入口”的觀點還有這么多人信。按這個理論,杜蕾斯和杰士邦應該開妓院了
作者:
ha18065242514
時間:
2021-1-16 02:53
銀行、通信、石油、電力、煙草、交通這些行業(yè)的利潤更大,但是國家不讓做啊。
雖然手機行業(yè)利潤不高(主要還是天朝沒有核心技術?。?,但是好歹門檻低,不用打通政府關系也能做,自然做的人就多了。
其實有沒有利潤還看公司的管理,小米賣699都還有利潤,HTC賣好幾千照樣虧損。別跟我說HTC做工好,看那個大縫……
作者:
xu1點
時間:
2021-1-16 03:26
手機只是一個入口
作者:
京東快送李剛
時間:
2021-1-16 03:47
真正高利潤低風險的行業(yè)他們都擠不進去……
作者:
會莣記a165
時間:
2021-1-16 05:37
很奇怪,我覺得貌似只有一位朋友的回答切中要害,但為啥好多人不去頂。
手機只是一個入口 @子丹
但在我看來這位朋友只回答了一半兒,雖然這一半兒是最重要的。呵呵
諾基亞,三星,摩托這樣的企業(yè)做手機,我猜是因為慣性。
google,蘋果,華為,騰訊,百度,做手機,是因為這是未來互聯(lián)網(wǎng)的主要入口,數(shù)據(jù)。
作者:
浩龍
時間:
2021-1-16 07:35
我相信每個人都對手機制造成本與利潤都非常好奇。以下為大家分析一下
一臺智能手機它們通常主要構成的成本是由,硬件成本「如處理器、屏幕、閃存、基帶芯片、電池、觸摸芯片和GPS芯片等等」其實在智能手機的硬件清單中,處理器和屏幕的售價最高,往往會占總成本一半以上,排名第三的是閃存,閃存容量越大,成本就會越高。再者是軟件成本,研發(fā)成本、還有物流和營銷成本等等一系列的費用!
手機生產廠家和品牌商能賺多少錢,作為搞零售的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從零售店到顧客手里,每臺手機利潤不會超過銷售價格的10%。所以現(xiàn)在零售商日子很難過,品牌商現(xiàn)在把利潤都控在自己的手上。
而蘋果手機主要成本其實花在自家處理器的研發(fā)上和IOS系統(tǒng)的研發(fā)上,硬件主要是靠代工商生產,最初蘋果就是善于資源的整合,自己主要設計手機,這幾年設計也是按部就班的進行,所以利潤方面實現(xiàn)了最大化,加上市場的老大位置目前還是很穩(wěn)固,就算吃老本也可以撐幾年,價格走向雖然沒有早期溢價那么厲害但是整體來說還是穩(wěn)定得很;
三星手機大部分硬件能實現(xiàn)自給自足,有技術也有自己的工廠,利潤實現(xiàn)的也是不錯的;國產品牌里面OV的營銷確實做得好,特別是價格體系控制得不錯,沒有盲目地為了銷量去低價促銷,所以賣一臺賺一臺,利潤實現(xiàn)最大化;其它的品牌在利潤上跟這幾家比起來就有點不行了!
高利潤的同時也往往意味著高風險,由于能夠獲取高利潤的手機往往都是高端機型。而高端機型意味著研發(fā)成本高,對品牌影響力的要求也高。如果研發(fā)實力不夠,供應商關系維護到位,品牌影響力不足,就很難做出高端機型。而且,如果手機出貨量不夠,就會進一步導致成本升高,甚至沒有廠商愿意接手。這樣的話,到了后期,積壓的庫存和退貨會讓你焦頭爛額。
中低端機型的利潤一般都不高,而且他市場競爭非常慘烈。沒有一定品牌的影響力同樣很難做。而且很難準確把握市場變化。一旦處理器或屏幕尺寸發(fā)生任何問題,或者運營商發(fā)布的合約機器配置和你買的手機差不多,你的產品會很難賣出去。然后,產品的市場價格便會大為縮水,損失達到足以讓你之前好不容易賺到的可憐利潤全部吐出,甚至造成嚴重虧損。
手機行業(yè)的元器件和工藝的成本都是比較透明的,利潤高低其實并不是什么秘密。特別是很多上市企業(yè)的財報也揭示了利潤率。
總得來說目前手機行業(yè)利潤是比較薄的,賺錢的廠商就那么幾家。不過利潤分布并不均勻,錢都被幾家賺了。
作者:
系統(tǒng)服務
時間:
2021-1-16 08:17
一般國產行貨手機,零售商利潤在10-30%不等,批發(fā)商在20%左右,增值稅在17%左右,零售稅4-9%,這就可以算出出廠價是多少了。進口手機加進口關稅。
水貨手機利潤奇高,因逃稅和假冒、翻新手機也有,所以經銷商利潤在100-400%不等。如MOTO V3C,香港出貨800(14天機在內),大陸零售達到4280。如果走私或者拼裝,利潤可見一斑。
作者:
余生伴你
時間:
2021-1-16 10:01
不大,這個行業(yè)除了蘋果和三星,其它企業(yè)都是虧本經營(最近有所改善)
這個行業(yè)存在十年了,多年以來蘋果+三星的利潤達到105%(最近情況好了些)。
基本上沒人踏入這個圈子,智能手機剛興時,ANDROID陣營一片紅火,大家都說IPHONE要完了。結果呢?沒多久ANDROID陣營集體大逃亡,后來我國企業(yè)拾起了這個“虧本”的行當(因為全世界都沒人做這一行)
當然蘋果的利潤是高到嚇人,是日本豐田汽車的數(shù)倍,德國汽車三強利潤總和的數(shù)倍……但世界上也唯有此一家做智能手機的如此“暴利”(多年雄霸市場9成利潤),當然三星的利潤也相當可觀……
看看別的行業(yè),大家都你爭我搶,但“智能手機”這塊,有誰在做,當然我們可以笑話“索尼”之類的公司,手機做不好?但你要想想,智能手機是他們主要“項目”嗎?還是只不過是個不死不活的“部門”呢????手機原來是在“大行業(yè)”,百花齊放,但自從“喬布斯”打造出“智能手機時代”,世界就了,變成了“蘋果”一家獨大的局面。ANDROID系統(tǒng)也不再依靠“智能手機”(這一塊永遠不可能戰(zhàn)勝蘋果),而是向許多領域發(fā)展(走當年ARM框架之路,ARM就是依靠絕對的市場占有率力壓X86框架)……
看好“智能手機領域”,除非腦袋壞了,否則沒人看好這一塊。當然“諾基亞”那種擁有核心技術(靠專利就能利潤滿滿)的企業(yè)是例外……
一句話,“智能手機難做”“競爭激烈的要命而利潤低到要命”“有蘋果和三星兩家處于IOS系統(tǒng)和ANDROID系統(tǒng)頂端的絕對王者的存在”……
作者:
么家里
時間:
2021-1-16 12:05
小黃牛來答一發(fā)。
蘋果之前,大頭都在諾基亞手上,人均產值以及生活水平都不高。
隨著小米踏入市場,08年以后國家的錢開始變多,人均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
小米教了大家,原來手機還可以這樣賣?
隨后小米高配低價,薄利多銷,互聯(lián)網(wǎng)直接銷售的模式引爆了風投圈,讓大家看到了市場風口。
一言不合分分鐘懟到這個游戲大家都玩不下去了。
其實12年初,手機還是個賺錢的行業(yè)。
到14年,15年。就是紅海了。
可是之前的兩年,讓大家覺得手機行業(yè)賺錢簡直不要太簡單。
在紅海期間,樂視又教大家玩虧本買賣做硬件。
做為一個小黃牛,真心的。
感覺大部分圈內人,如果有選擇,肯定不干手機行業(yè)了。
(, 下載次數(shù): 30)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作者:
恐怖天使
時間:
2021-1-16 14:19
說實話,我自己就是賣手機的。
利潤肯定是有的,分給誰。
你像大的公司國美蘇寧京東天貓等等,拿貨價格肯定比小手機店和批發(fā)城便宜。
對了,還有一點你們千萬不要以為批發(fā)城很專業(yè)很便宜!因為他們好多貨都是二手充新的,水很深,因為他們這種小個體戶根本拿不到出廠價,甚至進貨價都拿不到。
在這里,我跟大家講一下這個區(qū)別。出廠價,一般只有大廠商直接合作可以拿得到,比如國美蘇寧,但是國美的進貨渠道價格是最低的,這正是為什么國美好多同型號手機要比天貓?zhí)K寧京東便宜個幾百。然后在講一下連鎖店,比如oppo vivo xiaomi,這種店雖然是連鎖,但是不是直營的,也就是說,只要你能談下來,你也可以開他們的品牌店,也正是因為ov品牌店很多的緣故,他們進貨價格全國都一樣,小批發(fā)商也是一樣的,所以ov手機的價格在品牌店和通訊城買都差不多。另外,小的批發(fā)商,通訊城這種,拿貨價格很高,可能有的機器3000 他的進貨價是2900,有的通訊城翻新二手也是不得已的事情,不然一次壓貨,機器掉價了就可以關門大吉了。
像大的手機售賣平臺,拿貨價格低,但其實也是不掙錢的,因為有廣告 店面 人工,折合過后其實也不怎么掙錢。都是根據(jù)市場價來的。
而且手機屬于快消品,淘汰非??欤蠹叶贾朗謾C這東西一天一個價。廠家也是的,進貨價基本一個月就掉一次,知道一臺機器所有的收入比成本還低,或者被市場淘汰,這款手機就會停產。
我記得有個很鮮明的例子,就是一個導機器的人,投了2000萬倒賣手機,最后掙了1萬多點。差點沒賠錢,還投入大量精力,其實真的很劃不來。
這個行業(yè)是有利潤,但是不是誰都可以掙得到,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作者:
網(wǎng)絡情緣
時間:
2021-1-16 15:59
廠商的利潤不知道,不過我家有人賣手機是當時HTC one剛出來售價都是4888,便宜點的也要4500+,我拿的時候只花了進貨價4050,便宜了官方指導價將近1K,這就是利潤,而像BBK,OPPO等等賣場的水分更多。售價廠商可能單機利潤沒那么高,他們只要量大,購買硬件的產品,和單機生產成本會更低,利潤也會更大。
歡迎光臨 愛鋒貝 (http://7gfy2te7.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