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玩手機就玩手機,干嘛非得為玩手機賦予一個價值…
碎片化信息,意味著你刷的不是騰訊課堂、網易公開課、慕課網這類學習app。
你能分辨那些app上的知識點是對還是錯?
假設你能分辨,這個知識的適用范圍你能弄明白?
再假設適用范圍你也弄明白了,這些知識你就真的學到了?
不是點個贊加入到收藏夾就叫學到知識!
你得把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才叫學到,刷個app看那幾十秒、一分鐘你確定你做得到?
如果說你能把app上面的內容作為引子,放下手機后順著引子去學習那當然沒問題。
問題是你做得到嗎?
你更多的只是點個贊或者收藏起來,過幾天就拋之腦后,真正能放下手機繼續(xù)深入學習的人少之又少。
你不是萬中無一的那一個!
所以,面對現實吧,你只是在給自己刷抖音、刷即刻、刷虎撲找借口!
你讓我想起費斯廷格做過的一個實驗:
費斯延格找了一群大學生分為三組去做實驗:
第一組作為對照組(也就是跟他們講明白實驗內容);
第二組給他們1美金;
第三組給他們20美金。
然后給這群大學生一個裝有東西的盤子,讓他們把盤子里的東西逐個放到桌面,再放回盤子,持續(xù)30分鐘。
結束后問他們這個實驗是否有趣,是否有價值,還愿不愿意再參加。
實驗結果:
給1美金的那一組大學生覺得實驗有趣、有價值,還想再參加類似實驗,認為自己在這個實驗里面鍛煉了意志力。
而對照組跟20美金那組則感到無趣、無價值,不想再參加這種實驗。 這是費斯廷格用來證明認知失調理論的一個實驗:
給 1 美金的那組大學生無法接受自己做了一件既無聊又愚蠢的事情,最后只得到了1美金。
所以他們的潛意識會主觀地為這件事賦予價值,他們的認知失調了。
而20美金那組跟對照組則已經獲得了足夠的收益,因此能客觀地作出評價。
你覺得你通過各種app能夠學習到知識其實也是一種認知失調。
你內心很清楚,自己就是在玩,在浪費時間,但你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讓你接受不了這個事實。
于是你主觀地為它賦予了一個價值:刷app可以學習到了各種知識,你沒在荒廢時光。
這是一種把輸當成贏的錯覺,跟你花了100塊錢買彩票中了5塊錢一樣。
當然,這并不能完全怪你,現在的app確實越來越聰明了。我們可以發(fā)現app推送的內容越來越精準,于是我們也花了越來越多的時間在手機上面。
有這么一組數據:
為什么都說碎片化信息無用,我卻感覺刷手機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1.jpg (413.89 KB,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2021-2-22 08:52 上傳
人們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越來越長
2008年時,成年人每天花18分鐘在手機上。
到了2015年,則變成2小時48分鐘。
至于2020年,大家可以點開自己的手機看下屏幕使用時間,然后在評論區(qū)留言,相互對比一下。
在這個流量時代,各種app都在用自己的興趣推薦算法推動行為上癮,它們擠掉了工作、家庭活動、社會互動等其他基本追求。
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你這種可以通過各種app學習的想法是會傳染的,會出現人傳人的現象。
想想你有沒有跟自己家人、朋友說過:
xxx也能學習啊,我通過她學英語、學理財、學健身,我把那個博主分享給你。
這很正常,因為人們都希望被認同。
當你發(fā)現了一個覺得有價值的東西時,就會有分享給家人、朋友的沖動,想要為他們帶去價值或者干脆就是單純想在他們面前裝個逼,為自己塑造出一個高大的形象。
但這會導致你的家人、朋友也加入到這個行列當中,誤以為刷app也可以學習,投入越來越多的時間到手機上。
所以,醒醒吧騷年!
學習就是學習,玩就是玩,打著學習的旗號做著玩樂的事情,跟當xx還要立牌坊有啥區(qū)別?
正確面對現實,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回歸,幸福方能滿溢。
我是@森少南,
是一個專注于成長|學習的答主,想跟你分享成長的點點滴滴,期待你關注我的知乎號@森少南。
我的這些回答也可能對你有幫助:
如何養(yǎng)成習慣性自律?有哪些給年輕人的忠告?人如何克服自己的懶散習性?什么是「有效」的溝通?如何面對難以溝通的人? |
|